欢迎来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位置:安康市人社局 > 专题专栏 > 城市创建 > 正文内容

万家就业兴万家

作者:廖安渝 张兆群  发布时间:2020-07-20 17:25  来源: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与过去靠种地维持生计的日子相比,旬阳县四海逸家社区搬迁群众屈先丽,对现在每月3000多元的固定收入感到很满足。自从2018年6月社区建起了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屈先丽便昂首阔步走上了乐业安居的脱贫路子。“我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孩子在附近上学,老人在家操持家务,既顾家又赚钱,真的很高兴。”屈先丽说,缝纫工这份活儿让她格外珍惜。

在社区工厂上班的屈先丽,只是安康就业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康坚持将就业扶贫作为最长效增收支撑、最根本脱贫举措,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全力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全市实现39.77万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技能培训14.7万人,扶持2153名贫困劳动力成功创业,63.25万贫困人口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

多头多路拓渠道,就业出路宽

“2018年2月,在安康市举办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我在江苏企业找到了这份工作两年多了,每月5000多块钱的工资,公司管吃管住,还发日常用品,挣的钱基本上全能寄回家里,我家也如期脱贫了。”6月30日,在江苏省常州市沃尔核材有限公司务工的旬阳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周端海在电话里高兴地说道。

劳务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对称、就业不稳定等问题成为了安康转移就业的瓶颈。人社部门立足实际,积极在促进劳务市场培育、搭建就业平台上想办法、出实招。周端海的就业经历是安康深入推进苏陕劳务协作稳就业促增收的一个缩影。自2016以来,安康加强与协作地常州市的劳务合作,全力做好岗位收集、技能培训、劳务维权等工作,实现有序转移,累计举办苏陕协作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210场次,提供岗位6.3万余个,帮助1.68万名贫困群众在江苏就业。

与此同时,安康着力做强做优劳务平台,借助已培育成熟和壮大的“旬阳建工”“紫阳修脚师”等“一县一品”为引领的劳务品牌,通过政府搭台、商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劳务合作,促进贫困劳动力有业可就。并撬动起“旬阳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模式推动转移就业的新引擎,通过1527个村级劳务服务机构,将员工招聘、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劳动力派遣等就业服务延伸到村到户到人,不断强化外联内扩,扩大就业总量。

目前,全市贫困劳动力30.7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其中跨省外出务工15.05万人,均已实现有班上、有钱挣,务工收入成为家里最大的收入来源。

精准施策强培训,赋能促增收

在2017年之前每个月收入5000元,对于紫阳县高滩镇八庙村贫困户袁仁贵来说是个想都不敢想的数字,但却成了现实。“因一没学历二没技术,过去十多年外出打工只能干些粗活、累活,安全也没有保障,甚至误入过传销组织,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2016年在村委会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我参加了县人社部门组织修脚技师培训班后,被介绍到陕西远元集团甘肃分公司当技师,月收入5000元。”袁仁贵说由于自己努力,今年4月晋升为甘肃片区经理,年薪达17万元。

安康把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敲门砖”,着力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做实环节管控,培训促就业创业成效凸显。

在培训方式上,采取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分散、长班与短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务工技能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在培训地点上,不断拓宽培训领域,把培训班开到镇、村、聚居点等地方,降低劳动者参训成本,实现参训零距离。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和企业用工监测信息,从“立志、扶智、强技”入手,采取“市场需求+企业订单+培训就业”的“3+”模式,系统性、针对性、持续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探索出以修脚足疗为重点的“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免费技能培训“紫阳模式”和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的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白河经验”,并在全市大力推广,激发贫困户从“想脱贫”“要脱贫”“能脱贫”到实现“可脱贫”的目标。

据统计,全市通过技能提升行动惠及贫困劳动力8.1万人次,其中,创业培训0.5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7.6万人次。

扶贫工厂进乡村,安居又乐业

走进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150多名工人正在社区的4家新

社区工厂忙碌着,绣花、缝纫、塞棉、缝合……器械咔嗒作响。 “这套橙红色的工装,是我在楼下康士利毛绒玩具厂上班穿的,每月工资2000多元。”张娟笑着说,以前家门口没工厂,外出打工跑很远。现在,一出家门就进厂门,不仅挣钱有保障,顾家也不误。

乐业才能安居。近年来,安康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按照“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利用闲置老厂房、旧学校、旧办公楼等兴建以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为主导的新社区工厂,吸纳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劳动者的就业问题,还释放出集于产业发展、社区繁荣、乡风和谐、社会稳定的“多赢”能量。

截至6月底,全市培育以毛绒玩具文创企业为主的新社区工厂590家,吸纳就业人数达16659人,月收入1800元以上,辐射带动了5001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致富,让更多搬迁群众及贫困劳动力过上了“家门口”就业的新生活。

同时,安康人社部门积极探索“基地+贫困户”“园区+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的“四+”扶产业助就业模式,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自2016年来全市累计建成就业扶贫基地384个,吸纳就业1217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958人。

量身打造公益岗 增收生动力

“我在社区当保洁员,虽然这腿脚不太方便,活不重干起来挺轻松的,每月有600元收入,还能照顾家里。”宁陕县广货街镇沙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先芳开心地说道。2017年,她因摔倒受伤留下了腿脚不便的后遗症,其丈夫是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019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广货街镇移民安置点,之前靠土地刨食,到了新社区彻底没了收入,只能靠政府补给丈夫的补贴过日子,这让王先芳发了愁。人社部门了解情况后,给她送来了公益性岗位,聘用她为社区保洁员。王先芳感到很满足,她说一年7000多元的收入,以她现在的劳动能力和条件,在之前根本不敢去想。

在以前,提起扶贫,不少贫困户想到的就是政府送钱送物上门,自身发展意识淡薄。还有一些贫困劳动者渴望就业,但因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等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安康打破传统“输血”习惯,整合资源,把美丽乡村、畅通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与就业扶贫相结合,充分开发了护路、护河、保洁等一批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通过“以工代赈”解决这一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同时做好公共服务岗位人员动态管理,让更多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者积极加入。全市16593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就业,其中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7057人,不断激发贫困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让贫困劳动力不仅实现了脱贫,还收获了自尊。

因势利导政策扶,脱贫底气足

“给我们免费提供精装修经营场所、桌椅等配套设施,并贴心为我们送来技能培训、市场营销等服务,还给我们兑现了各项创业就业扶持好政策,政府真是帮了我大忙。”在汉阴县美食街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贫困户罗德印说。据数据显示,美食街创业孵化基地已累计扶持创业92户,带动就业508人,人社部门兑现了各类扶持补贴110万元。

加强政策扶持是促进就业的根本保障。市人社局就业扶贫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康在用好、用活、用足现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安康市就业扶贫六项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保就业、促脱贫政策文件,提供了税费减免、岗位补贴、贷款担保、平台建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了支撑就业创业的政策保障体系。

特别是针对贫困劳动力创办的企业及引进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相继出台贷款、行政审批等多项创业创新扶持政策,绿色通道对接服务,缺资金的提供贴息贷款,缺工人的推荐工人,缺经验的创业培训,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务,让他们无障碍创业、低成本创业。

自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放新社区工厂贷8354万元,带动就业7635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47亿元,其中在贫困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5亿元,共带动就业36458人;为552户企业返还稳岗资金2600万元,惠及企业职工6200人;同时加大就业资金倾斜,近三年,累计筹措就业补助资金10.22亿元,用于就业扶贫支出3.68亿元,兑现求职创业补贴、技能培训等各类补贴政策27.98万人次。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优化就业脱贫方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人社力量。”市人社局局长汪小卫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