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全国优秀农民工”周世红的成长故事
编者:养蜂能人周世红是由市妇联推荐入选“全国优秀农民工”的,起初看到“‘蜂’婆娘”这个称谓,有点吃惊,为慎重起见,经与推荐方联系后方才确认。其本人表示:“‘蜂’婆娘”单从贬义来说,有疯颠之意,但更多是取其褒义,一是“蜂婆娘”已经成为产品品牌并投入运营;二是在宁陕方言中这就是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拉的代名词,而干事创业就是需要这样的风格;三是在当地,“婆娘”只是泛指女性的称呼,无所谓褒贬。
守一份“甜蜜”事业的“蜂”婆娘
周世红,女,28岁,中共党员,宁陕县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几年前在县城打工的她,毅然辞去工作回乡创业,她从最初购买10箱蜂开始学习养蜂技术,到目前发展到拥有1020箱中蜂,263名社员的养蜂专业合作社,不仅自己成功创业,还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她先后当选为宁陕县妇女第十二届代表大会代表、常委,宁陕县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等。2017年获得陕西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9年获得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基地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勇担家庭重任,立志回乡创业。周世红出生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里,十六岁那年刚刚读上高中不到一个月,突然家中传来噩梦,父亲病逝了!父亲是家庭中的唯一支柱,母亲是聋哑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家中还有一个72岁高龄的奶奶和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弟弟,父亲的病逝意味着整个家庭倒塌了,回到家后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掩埋了父亲,含泪带着弟弟到县城打工,每月除了负担弟弟学杂费,还要给家里还债,经过几年的打拼,虽然还清了外债,但仍未改变家里贫困的状态,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农业栏目启发,回乡创业。2011年春天购买了10箱群开始学习养蜂技术,秋季蜂群便扩大到23箱,这更坚定了她养蜂的信念。
苦探索勤钻研,实现成功创业。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在缺少资金和养殖专业技术的情况下,办起养蜂场,其困难可想而知。亲戚们都劝说她:“不要搞了,这样太冒险了!”但她以过人的勇气,多方筹措资金,起早贪黑,苦心经营,终于建起养蜂场,并组织农户成立了宁陕县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同时也建起水面积为5亩(其中大鲵池2亩)的养殖场。
没有一点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知识技能,她虚心请教他人。同时积极参加全县举办的养蜂技术培训班,抓住一切能提高自身管理技术和养蜂技术的机会,学习丰富的经营管理及养殖知识。在养蜂场经营管理中,周世红始终把“诚”字放在首位,用诚信经营赢得客户的信任。她常对身边的人说:“养殖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手段看上去很划算,但实际是断了持续发展的路子,做生意就是要讲诚信,“信誉迎来八方客”,不论是市场潮起潮落,她的产品总是供不应求。
周世红就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诚心,硬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养蜂场发展壮大起来。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今天宁陕远近闻名的养蜂合作社。种蜂群1200余箱,建有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一处、中蜂繁育基地一处、中蜂生态养殖基地二处。截至目前,合作社资产总额达500多万元、固定资产350多万元、每年可为养蜂户提供蜂群1000余箱,年产优质生态蜜3万多公斤,每个社员年纯收入2多万元。
带领乡亲创业,路子越走越宽广。周世红富起来了,但她没有忘记困难乡亲。为了实现产业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她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平台作用和社会责任,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72户,每年开展培训13场次,培训1070人,辐射带动523人,帮扶贫困妇女就业267人,人均增收近3万元。近年来合作社出资60多万元,为70多户贫困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46户,每户无偿提供5-8箱蜂群,每年定期分红,带领大家共同致富。2019年全县脱贫退出,合作社带动的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达标,全部稳定脱贫。周世红充分发挥妇女带头人的作用,组织村里的妇女跟班学习技术,对有搞养蜂意图的农户,积极帮助解决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广大贫困妇女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周世红还十分热心全县各类公益事业。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她积极组织发动女企协会员捐款1万余元,个人捐款5000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周世红创业致富并帮困助弱的动人事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对此,她并不满足,依然经常外出学习,积极参加培训,不断充实自己,让理想的翅膀飞得更高,让勤奋的脚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