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重点项目建设新型社区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北麓,与湖北竹溪、重庆城口及本省镇坪、汉滨、岚皋、旬阳等县区接壤,素有秦头楚尾之称,是典型的省际边关县。全县总面积262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3018公顷,林地面积15万公顷,下辖11镇,总人口23万人。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207、308两条省道横穿县境南北,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3.9亿元,财政总收入1.4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02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272元。
自开展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以来,该县立足基本县情,着眼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实践,把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作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抓手,与陕南移民搬迁、灾后重建、重点镇建设、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项目紧密结合,按照城镇生活方式和管理构架,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社区,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吸引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安居乐业,有力推进了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工作。截止年底,全县6379名农民进城入镇,变身城里人。该县的具体做法是:
一、全面摸底,明确工作思路。
1、健全组织机构。该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26个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领导小组;从部门、乡镇抽调工作人员成立县进城办,设立综合协调、政策调研、宣传和督察督办四个工作组,完善内部制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办公,建立了高效的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各镇、各成员单位相应设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落实办公地点,添置办公设备,明确专职人员,确保了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深入调查摸底。结合农村居民现居住地、务工地、从事职业、耕地征用等情况,设计了《平利县在城镇生活的农村居民情况调查统计表》、《平利县在农村务农居民情况调查统计表》、《平利县外出务工情况统计表》、《平利县农村籍在校大中专学生情况调查统计表》、《平利县历年已征用耕地未农转非的农村居民情况调查统计表》和《平利县农村籍士兵情况调查统计表》等7种表格,从各成员单位抽调18名干部组成6个督察调查指导组,分赴12个乡镇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建立了县、镇、村三级信息台账,做到了底子清、对象明,为针对性开展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入镇落户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明确工作思路。一是在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下,形成了以进城镇为重点,以安居为关键,以就业为根本的工作思路;二是明确了将回迁学生、退伍军人、失地农民、务工经商等人群,确定为农民进城入镇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三是明确了以做大县城、做强三大园区、做实中心集镇和做优主导产业为重点,按照先易后难、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的方式有序推进,以整合项目为主、建设新型社区为辅的模式推动并吸引农民进城入镇落户;四是联动各成员单位制定出台符合县情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民“搬得进、住得稳、有发展”。
二、深入调研,科学制定方案。
1、掌握民情民意。该县先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一是全县12个乡镇自行摸底,县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县直部门的干部分赴各镇指导,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农民最真实的想法和意愿;二是针对归类的共性问题,县人大和县进城办先后成立专题调研组,从不同角度调研分析,寻求突破体制瓶颈的有效方法,县人大和县进城办调研组分别撰写的《创造进城条件 积极引导群众 扎实稳妥推进农民进城入镇》和《关于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全面分析了全县进城落户工作面临的现状及特点,影响和制约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主要因素,对全面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入镇落户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县根据《安康市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和《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平利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
2、科学编制规划。一是制定了五年农民进城规划,明确了“一城十镇三十个新型社区”的人口聚集发展格局,全县形成以山水园林县城为中心、以长安等四大门户集镇为重点,其它五个集镇、三十个新型社区为促进的人口聚集发展体系,重新修编县城规划。二是明确突破重点,坚持示范引导的工作方式,确定城关、长安两个镇为进城落户工作市级示范镇,老县、广佛、大贵三个镇为县级示范镇,分别由县级领导和相关成员单位包抓,为推动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3、出台优惠政策。一是结合县情实际,在反复调研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平利县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优惠政策》,重点突出户籍、“两地”退出、住房、社保四大政策,做到政策出台有吸引力、政策落实有推动力、政策享受有感召力,以此推进农民进城落户。二是联动各部门出台了14个配套办法,规范流程,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切实搞好服务和政策支持。
三、强化宣传,营造浓郁氛围。
该县在推动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中,注重宣传引导,激发农民主体意识,以搭建典型示范平台、转变农民传统思想观念为推手,努力做到“四个到户”,力促农民进城入镇。
一是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县、镇调查工作组深入到农户家中,通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广泛宣传,使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宣传资料发放到户。县进城办将省市县出台的相关文件汇编成册,将优惠政策以问答形式编写成宣传手册,印制20000份,及时发放至农民手中,使群众对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有更深的认识。
三是政策规定宣讲到户。通过电视媒体、网站平台、设立宣传点、召开村组大会等多种形式,面对面为农民讲解进城落户的政策、措施、程序和办法,大力宣传成功典型,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正确引导农民进城。
四是群众疑虑解答到户。县进城办设立热线电话,公布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登记群众来电来访,及时收集、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及建议意见,根据政策精神统一解答口径,简单问题现场答复,疑难问题研究后及时答复,消除群众疑虑,帮助农民树立进城入镇落户的信心和决心。
四、整合项目,实施重点突破。
在具体实施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工作中,该县立足于挖掘自身潜力,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努力破除资金瓶颈制约,遵循“城乡统筹、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设施配套、安全避险、有利发展”的二十四字方针,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陕南移民搬迁、灾后重建、重点镇建设、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项目和资金,重点保证了集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各镇因地制宜,合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入镇。老县镇是平利的西大门,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规划,确定了锦屏集镇统建楼工程以及老县西关、马安山、贾家沟、大营盘、木瓜沟口、东河、东河脑七个新型社区,把推进农民进镇落户工作与老县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鼓励企业吸纳进集镇落户农民就业,积极引导移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同时大力发展蚕桑、养殖、烤烟、茶叶等产业,以产业建设壮大劳务经济,形成了“以项目建设带动人员就业、以人员就业带动农户进镇、以农户进镇带动集镇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进镇模式。广佛镇坚持“突破茶、规模畜、巩固烟”的产业发展思路,整合土地流转、产业建设等政策,促推农民向城镇转移,促推农民离土就业、经商,引导农民转变以农为主的增收方式,把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坚持狠抓示范、以点带面,构筑了全镇一区八点的发展框架,高标准规划了380户的新型精品社区,全面启动了580户农民的进城入镇工作,有效促进了本镇农民进城入镇工作开展。大贵镇按照建设“农业综合示范区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形成了“以大贵集镇为辐射、以重点新村为承载、鼓励进城定居置业”的扶贫梯次搬迁工作格局,整合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和新村建设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凡建必徽”的要求,打造了毛坝岭、后湾、儒林堡等7个新村,新建徽派民居850幢,共转移农民进城入镇568人,尤其是中坝社区的建成,为拉大集镇框架,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入镇定居奠定了基础。
五、建新社区,吸引农民进镇。
该县根据“全面规划、示范带动、启动社区、整治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四项措施全力保障新型社区建设有序推进。一是统筹住房保障,减轻农民负担。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集中规划建设移民搬迁住宅区,积极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鼓励业主建设限价房,让农民轻装进镇,低成本购房。二是打造精品社区,增强承载能力。按照宜居宜业的标准,对集镇社区和新村,实施道路、提防、供电、排污、市场、绿化等基础设施一次性规划到位,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实施卫生室、农民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的配建,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社区。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搞好社区服务。一方面不断简化部门办事程序,主动跟进服务,实现农民进城办理手续的“零障碍”,有效解决社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一方面不断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通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鼓励社区自治等措施,实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全覆盖。四是强化人文建设,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公民教育,以现代市民精神取代传统农民观念,培养农民勤勉、自助和合作的精神,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社区的能力建设。
基于借鉴其它地区建设新型社区的成功经验,各镇立足镇情,实践创造出了一系列值得推介的做法。城关镇依靠陈家坝工业园区建设,突出抓好400户规模的药妇沟新型社区建设,积极吸引务工创业成功人士等已具备进城落户条件的农村居民到社区安家落户,在社区配套建设活动中心、购物商场、健身活动广场等设施,目前,该社区共建设限价商品房240套27600平米,廉租房72套3800平米,农户自建房88套15800平米,纸坊沟、长沙铺社区正在建设中。广佛镇以打造新型精品社区为目标,突出特色仿欧简约派民居、基础设施、休闲场所三个方面建设,已完成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0余万元,休闲场所建设投资150余万元,新修便民景观桥两座,新建垃圾填埋场1处,人饮工程1处,集镇环境和面貌正发生积极变化,精品社区品味效果彰显,增强了集镇的吸引力。长安镇坚持“围绕绿色兴产业,依托资源办工业,突出特色建家园”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以打造“陕西边关第一村”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科学指导,集中力量、重点扶持的原则,大力实施徽派民居改造工程,西起高峰,东至张店,建筑集群交相辉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实现了安居;以茶饮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通过率先突破有效带动了旅游、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集镇农民增收,保障了农民乐业。
六、完善措施,确保安居乐业。
推动农村居民进城入镇落户是一项系统工程,保障机制的落实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该县始终把完善保障机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居民进城入镇的主要推手。
(一)推进进城入镇农民创业就业。一是认真摸底调查,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二是开展“春风行动”专项活动,服务进城务工人员。三是拓宽政策,以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进镇农民创业。四是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壮大劳务经济。五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对农村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
(二)完善进城入镇农民社会保障。一是全面启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允许农民继续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鼓励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给予一定补助。二是全面覆盖医疗保险制度,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是狠抓农民进企业务工的权益保障工作,一方面完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体系,扩大工伤保险的参保行业和领域,要求企业必须缴费参保,一方面严格执行《劳动法》,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机构保障农民务工的权益,坚决取缔非法中介,杜绝拖欠工资、使用童工等现象。
(三)抓好进城入镇农民子女教育。一是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依法保障进镇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按时入学就读。二是积极完善学区划分,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确保在辖区内所有农民子女都能免试、就近入学。三是严格规范收费管理,严禁收取任何形式的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违规费用。四是大力落实减免政策,对低收入的农民子女严格落实“两免一补”和减免资助政策。
(四)落实进城入镇落户优惠政策。一是对接省市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进集镇落户农村居民购买住房给予各项税费优惠和按揭信贷支持,对2011年1月1日以后,在城镇规划区以外进本县城镇购建房(廉租房除外)进城落户农村居民,符合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的,按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标准执行,不符合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的,比照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执行。二是尝试将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放弃两地的补助直接用于购房的补助上,吸引农村居民进镇购房落户。三是对接执行省市在民政、卫生、户籍、计生等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
七、强化考核,规范工作运行。
(一)“三个一”力促高效快捷。
该县进城办紧紧围绕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和改进工作方法,通过推行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一张榜公示的“三个一”工作机制,确保了全县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高效快捷开展。推行“一厅式办公”,将工作人员分成审核办证、政策咨询和档案管理三个组,制定内部制度,严明工作纪律,采取一条龙的服务方式,集中收集整理各镇报来的相关资料、审核办证、档案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办事效率。推行“一站式”服务,由各镇进城办统一收集有条件的居民提交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初审,提交县进城办进行最终审定,符合条件的,统一由镇进城办负责办理落户手续,居民户口迁移等工作,减轻群众负担。实行“一张榜”公示,针对自愿退出“两地”的农民,由镇进城办组织村委会会同国土、财政等部门统一核实丈量,集中在一张榜上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统一签订“两地”退出合同,集中组织公证,从而实现进城落户工作公正公开。
(二)“六个严禁”打造阳光政务。
为确保平利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的贯彻落实,顺利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工作,该县纪委、监察局特制定了工作纪律,加强监督检查。严禁在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后,不及时按政策办理城镇户口,人为设置障碍使其不能进入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城镇保障体系;严禁以各种名义,巧立名目,克扣、截留、挪用、侵占农民进城落户各类专项资金和补偿款;严禁在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后,随意改变其宅基地和承包地处置过度期限,或强迫农民在过渡期限内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土地、山林等;严禁在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中,不按规定落实进城落户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待遇,或制定不符合要求的限制性政策规定,影响农民进城落户;严禁在办理农民进城落户工作中乱收费、乱摊派、吃拿卡要等行为的发生;严禁在执行农民进城落户政策中,优亲厚友,随意改变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损害进城落户农民切身利益。
(三)“四项责任”确保工作目标。
该县把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纳入县对各镇和各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从“加强领导、目标任务、信息报送、规范运作”等四大方面、十七项工作内容与各镇签订了工作责任书,严格将考核结果列为年度党政“一把手”实绩的重要内容,从组织上有力保证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推进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