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培育壮大技能人才“生力军”
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是人才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人力资源的质量,不仅需要一批高层次的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更倚重一支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培育万名能工巧匠”工程,既是填补技能型人才短板之所需,又是壮大经济转型升级生力军之必须。
我市现仅有各类高技能人才5000人左右,素质、规模、结构均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之社会上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尚存,技能人才还存在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地位不高等问题。要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深度挖掘,一手抓培训提升,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技能优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
“高手在民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有许多技艺精湛、经验丰富、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种植养殖能手或传统工艺制作人等,他们在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好多都成为致富的先行者、发展的引领者、文明的传播者、基层社会的管理者。为用好用活这一宝贵资源,该《实施方案》要求,要全面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全市各行各业能工巧匠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并分类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
颦鼓响,思良将。人才工作必须顺应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之大势和新常态。产业结构的布局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方向,该《实施方案》提出,要围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富硒产业、秦巴医药、生态旅游、夜间经济等主导产业和有安康地域特色的风味小吃、陕南菜、建筑施工、民间小工艺等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培育挖掘万名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培育万名能工巧匠,要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重点抓好“三授”:
一为“授技”。培训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是促使能工巧匠成长的主要方法。《实施方案》明确,要充分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扎实推进技能培训进企业、进园区、进移民安置小区活动,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岗位提升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升技能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努力提升劳动者技能。
同时,注重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拔技能型人才中的作用,要求各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等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年组织“十大小吃百名榜”、安康名厨、编织巧手、雕刻大师等评选活动,破格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每年评选表彰能工巧匠100名,激励引导广大城乡劳动者学技术、钻业务、练绝活、当能手,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和行业职业技能整体水平。
二为“授衔”。该《实施方案》明确,能工巧匠必须是符合国家规范、技能突出、业界公认的中高级以上技能人才。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所涉及工种的能工巧匠,必须达到国家职业技能中级工以上标准。对没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工种,将采取基层推荐、行业评选的方式认定为能工巧匠。人社等相关部门将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及时主动为他们做好职称申报、评审、技能鉴定等服务工作,授予其相应的技术等级和职业资格,努力让符合标准条件的人员得到肯定和社会认同。
三为“授惠”。完善激励扶持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确定,将能工巧匠培训纳入免费技能培训补贴范畴,加大对能工巧匠培训的补贴力度。鼓励各县区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进行生活费补助,对能工巧匠带徒弟给予适当补助,着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