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服务基层助推精准扶贫
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托专家资源,为基层发展提供人才公共服务,引导技术、智力、管理、信息、资金等要素向基层流动,助推精准扶贫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2017年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根据专家服务基层计划,把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承担的“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纳入重点项目之列,给予重点扶持,项目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助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一是建专家团队,现场技术指导。人工饲料育养蚕是一项新技术,改变了几千年的传统养蚕模式。为加快新技术的引进推广速度,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即时组建专家团队,指定陈正余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负责技术总指导和组织实施,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各县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科研试验团队,负责蚕种、饲料的调运及试验点的布局协调工作,编印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规程印发1000册,培训饲养人员500余人次,蚕期60天在现场技术指导325户开展人工饲料养蚕。
二是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2017年全市在汉滨、平利、旬阳、石泉四个县区建立四个小蚕人工饲料共育点,在养蚕期间专家团队统一安排部署,指定专人到各试验点指导,专家组长及技术员每天到各试养户去指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春、秋两季引进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蚕种560张,平均张产100斤(最高户张产达110斤),平均张种收入2400元。在推广过程中每个县设6个养蚕户进行对比实验,从对比试验结果看出:小蚕饲料育比全龄桑叶育的蚕发病率降低5个百分点,平均张产茧量增加5公斤,增加收入240元,缩短养蚕时间8天,小蚕共育节省劳动力用工50%以上,节省成本40%。
三是推广人工饲养蚕,产业扶贫助脱贫。在推广人工饲养蚕项目实施过程中,有5个贫困户通过小蚕人工饲料养蚕实施脱贫。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具有操作简单、省工省力、节省成本、缩短养蚕小时、发病率低、产量高的显著特点,适合贫困户发展养蚕生产(1户养2张收入可达4800元,达到贫困户年收入3000元的脱贫标准)。
安康是蚕桑主产区,尤其是石泉县已把蚕桑产业确定为全县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小蚕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是一项新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对蚕桑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