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吃上“定心丸”
近年来,白河县抢抓国家城乡统筹发展和省市扶持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良好契机,围绕1个县城11个集镇,因地制宜新建了35个农村社区,形成“县—镇—社区”三位一体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在如何提升社区建设品位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时代课题下,县人社部门依托社区前沿阵地,以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以促进社区群众创业就业为目的,将工作重心下沉,服务平台前移,创新思路,顺势而为,按照“群众搬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社区协理员的纽带桥梁作用,为广大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创业就业、社会保障、职业介绍、公共事务、产业信息、维权咨询“六大”服务,努力把社会保障的阳光雨露洒向更广泛的基层群众。
服务设施因需而配
走进西营镇蔓营社区综合便民服务大厅:职介信息电视宣传屏前人头攒动;“自助服务终端查询系统”显示屏前人舞长龙;技能培训、就业指南、用人企业索引等资料柜台前挤满了“问经人群”。
一套名为“自助服务终端”的电子查询系统,让笔者不由地感叹:只需插入二代身份证,个人基本信息便一目了然,就连老百姓每年交纳养老保险的总额也清晰呈现。县人社局负责人告诉我们:这是该局4月份赴江西考察社保系统信息化管理后,引进的信息终端设备。通过信息录入,户主基本信息、求职培训、交纳城乡养老保险总额等情况尽囊其中,它既是内容详实的“百姓档案”,又能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缴费、查询、待遇领取等便捷服务,农村社区居民率先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
为了让迁入社区的广大老百姓摆脱“养老靠家庭,就业靠土地”的宿命,该县人社部门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手段,以电视宣传屏为媒介,建成信息发布系统,开设了求职招聘、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法律援助等十余个栏目,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劳动者务工需求为导向,覆盖城乡的信息发布网点,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了农民就业结构、做大了“劳务蛋糕”。据统计,仅2013年第一季度,该县利用电视宣传屏发布用工信息50余条,新建劳务协作关系45家,输出劳务人员5.5万人。同时,该县还夯实了“输后服务”,建立流向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平台进行跟踪服务,从而使用人单位顺心、务人员舒心、家属放心。
据了解,自2012年起,由人社部门牵头,配合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余万元,先后在7个农村社区配备电视宣传屏、电脑、打印机等设备,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便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服务。目前,在7个社区配备这些服务设施还只是在探索运行,今后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35个农村社区全面铺开。
服务人员因事而设
社区服务既要有基础设施铺垫,又要有人力资源推动,更要真正接受群众的诉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白河县人社部门在社区配备相应设备后继续发力,于2012年底,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创造性地推行了“社区协理员”的模式。经过实地考察,精心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协理员选拔方案所聘人员从未就业的大学生中择优选聘,经过村(社区)推荐、镇政府和县人社局共同考察审定,进入岗位前,需进行岗前培训,系统学习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相关知识,然后就近安置聘用。每月1200元基本工资和400-600元绩效工资由市财政统一拨付、县人社局按季度一次性发放,聘用期内可享受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五险”待遇。“社区协理员”在人社部门和镇村联动协调下,履行了居民情况摸底、社会保障宣传、职业推介、政策法律咨询、创业就业综合服务等岗位职责。目前该县社区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已经在全县7个试点社区全部配备,近期,还将在2013年度遴选的14个试点社区中,分别配备一名“社区协理员”,继而,向全县所有农村社区延伸。
社区居民因保而安
2013年4月,注定是白河农村社区居民激动万分的好日子——茅坪镇枣树社区年产100万件(套)天尔秀服饰有限公司、西营镇蔓营社区年产50万件(套)康泰鑫服装加工厂两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投产,届时可吸纳500余名社区人员就业,社区居民就近就地就业的梦想走向现实。
多年来,该县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由人社部门牵头,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改进培训方式,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订单式”培训平台,使广大农民在社区内实现了由体力劳动向技能型务工的转变,进而破解了农民脱离土地后的生计难题,为企业提供和储备人才。天宝农业示范园,梅花鹿、孔雀、鸵鸟等特色养殖,年产2000吨机制木炭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纷至沓来,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开花,使该县失地农民从田埂走向车间、蜕变成“产业工人”,为该县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统计,仅2013年春季,县人社部门通过在社区举办“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600个;组织烹饪、计算机、电焊、茶叶制作等“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培训会25场次,让1635人在家门口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此举,不仅安置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带来了大量农民工回流,让他们过上了“朝八晚六”的城市上班族生活,“空巢村”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在西营镇蔓营社区竞相吐绿的荷田之畔,一群忙碌的插秧人,吸引了笔者的驻足。见此情形,一位名叫江正奇的农人乐呵呵迎上前来。“2012年,优质的创业环境和优厚的扶持政策,让我决心返乡大干一场。社区出资帮我流转了50余亩土地种莲菜,除去成本,可净赚15万元”, 江正奇喜不胜收的说:“今年,社区又出面帮我流转了近50亩土地,我要赶在芒种前,让秧苗全部下田。我请的20个助工天天有活干,每月也能挣3000多元。”这是该县充分发挥创业扶持的助推作用,构筑社区创业“洼地”,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的又一卓越典范。
为着力解决社区内个别“家庭零就业”和“劳动力零转移”的现实问题,该县人社部门将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作为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重要内容,开辟了社区绿化养护、卫生保洁、水电维修等公益性岗位。目前,全县各社区公益性岗位共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