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梦工厂就业新天地
为拓宽群众就业途径,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白河县抢抓脱贫攻坚、陕南循环发展、苏陕扶贫协作等重大历史机遇,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进行有机“捆绑”,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暨毛绒玩具交创产业,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和移民搬迁群众稳定就业,有效解决群众就业增收和农村“三留守”问题,打造了就业扶贫新天地。
一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把新社区工厂暨毛绒玩具交创产业落户建设工作作为就业扶贫工作新的突破口,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培育和发展新社区工厂暨毛绒玩具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级领导主抓、人社部门牵头、县镇村三级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产业推进机制,同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组织人员前往江苏、广州、雄安开展招商,邀请有投资意向人员到白河考察办厂等,并大力发展归雁经济,组织召开新社区工厂暨毛绒玩具产业现场推进会,统一思想认识,细化分解任务,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新社区工厂建设发展。二是落实政策。在市上6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我县率先制定出台了9项优惠政策,主要包括项目支持、房租水电补贴、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岗位补贴、企业贷款、基础配套等政策,为社区工厂的创建者亮起“绿灯”,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帮助社区工厂顺利落户,并发展壮大。近三年,县上为社区工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0余万元,兑付了首次创业奖补和商标发展奖补资金百余万元,开发岗位奖补50万元,对宏利源制衣有限公司、毛绒玩具企业等社区工厂的700名工人进行了免费岗前技能培训,兑付培训补贴85万元,在每年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上免费为他们发布用工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开展员工招聘工作,切实将社区工厂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三是创新形式。以毛绒玩具、服装、电子、编织四大主导产业为主,创新 “龙头企业+社区工厂+合作社+家庭作坊”的就业模式,助推社区工厂在白河落户发展,推动社区群众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拓宽了百姓创家业的途径。对于离厂近的劳动力安排在工厂上班,对于离搬迁社区较远,因照顾小孩、老人无法按点到厂上班的,由社区工厂提供设备和原材料,让工人搬回家中,在家建作坊,并经培训后回到家里做工,然后将加工好的产品送到社区工厂按件计酬,按月发放工资。白河县的社区工厂规模虽小,却已在国际市场崭头露角,毛绒玩具工厂主要产品销往东南沿海和世界各地,宏利源等3家制衣厂产品销往欧美和非洲,陕西有利等6家电子厂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欧美,走向了“小厂弄潮大世界”的美好前景,逐步形成了“个个社区有工厂、千家万户建作坊”的产业就业格局。四是优化服务。构建县镇村三级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及时落实技术指导、信息对接、资金扶持、职业介绍等服务,让搬迁社区群众转变观念,激发他们自力更生、苦干脱贫、实干致富的原动力。加快消防、电力、公厕等社区工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努力为企业生产提供安全便利条件。整合妇联、共青团、工会等资源和力量,为社区工厂配建7个托管中心和9个职工餐厅,让留守老人和儿童有地方娱乐、有专人照看,使员工生活工作两不误,有效解决了企业和工人的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全县兴办社区工厂48家,吸纳群众就业30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000余人,建立家庭作坊400余户,帮助群众实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毛绒玩具产业方面,已签订协议15家,落户11家,其中9家已建成投产,带动就业7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00余人。社区工厂推进了农工融合、要素融合,符合白河经济发展基础与人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就业产业向精准化、特色化发展,不仅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实现移民搬迁群众“楼上安居、楼下就业”,增加家庭收入,也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使留守儿童有了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了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