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服务做“加法”、审批流程做“减法”
——市人社局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安康市人社部门围绕营商环境“突破年”,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管,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在服务上做“加法”、在监管和审批上做“减法”,推动营商环境提质增效,构建幸福安康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一是支持产业发展做“加法”、行政审批做“减法”。
依托全市71家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示范园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落实场地费、减免水电费、场地租赁费等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用工信息归集、反馈、发布机制,制定重点产业链企业用工诉求任务清单,落实专人负责,实施限时办结,持续做好本地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全市开展各类招聘活动242场次,专场招聘提供岗位21.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4.2万人次。累计收集发布市域外就业岗位19万余个,组织开通“点对点”专列、专车32趟次,有组织输转2054人,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63.6万人。同时,结合人社部门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将5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移交行政审批局进行“一门式”“承诺制”办理,取消2项行政审批事项,废止3项行政处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推行轻微违法行为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超出许可业务范围接受代理业务的”等9项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激发市场活力。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了人社综合窗口,派驻一名工作人员进驻大厅专门负责一窗式受理业务,通过内部流转实现只进一个门办完所有事的目标,2022年全年共受理3463件,全部办结。2023年截至目前共受理1319件,其中即办件共1042件,办结1037件,办结率为99.52%。
二是创新人才做“加法”,审批服务做“减法”。
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暨第三届陕西“丝路创星”创业创新大赛安康市选拔赛,全市共计111个创意、创业项目报名参赛,最终16个项目获奖,兑现奖励资金10.6万元。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建立“归雁经济”招商引才调度机制,举办2023年“归雁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大会,表彰返乡创业优秀企业20家、返乡就业示范标兵12人,全市累计45名返乡创业企业家被市政府授予“返乡创业优秀企业家”,12名返乡就业人员被市政府授予“返乡就业标兵”。全市12个县(市区)已累计举办各类“归雁经济”招商、引才等系列活动20场次,落地签约项目121个,吸引投资195.66亿元。举办“安康市第六届烹饪技能大赛”。同时,对全市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非公经济组织中级以上人才参加职称评审采取线上申报、线上审核、线上评审,让专业技术人员“零跑腿”。组织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706人次,开展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715人次,取证510人。
三是强化用工保障做“加法”,优化流程做“减法”。
开展新社区工厂专题调研,建立新社区工厂日调度机制,千方百计扩大本地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岗位,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就业选择。截至目前,已归集发布市域内就业岗位2.6万余个,全市建成新社区工厂1012家,吸纳就业3.26万人。提高用工服务、监察监管信息化,推广“陕西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将全市198个在建工程项目全部纳入陕西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平台。启用“陕西省劳动保障智慧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案件录入该系统,案件上线率达84.68%。同时,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办理流程,实行创业担保贷款“网上申报”,“线上审批”,压缩经办环节,加快推送效率,提升贷款的受理、调查、评审、推送工作效率,实现了“一次办”。今年以来,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5笔,发放金额2.78亿元,直接扶持251人创业,带动就业2011人。为助推经济发展,打好援企稳岗组合拳,推行“免申即享”模式,对符合享受条件的企业和服务对象实施政策快办行动,通过“政策找企”方式精准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惠企利民政策,全市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1026万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78万元,降低企业失业工伤保险费831万元,惠及企业1606家,让利市场主体。同时,加大政策宣传推介,开通“安康创业就业”抖音、利用“人社微信公众号”、人社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好就业创业、人事人才等政策。
市人社局在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行动中,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推广“互联网+人社”应用,全力推进“数字人社”建设,提升“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让“一件事一次办”更科学、“助老办”更贴心、“一卡通”广覆盖。创新“不见面”经办服务模式,用好“实名制”动态就业服务系统应用,不断总结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互联网+仲裁”经验,发扬“劳动仲裁全国人社优质服务窗口”荣誉和先进做法、落实根治欠薪工作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先进典型经验的学习借鉴机制,以复制推广引领营商环境突破创新。